四川省政协委员调查毕业生就业难建议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
更新日期:2003-10-24 11:05:49
人民政协报讯(记者钟钢)四川省政协近日组织委员就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四川省高校扩招率每年保持40%以上,由于事业单位普遍超编、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大学毕业生择业空间有限、就业岗位较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委员们调查认为以下七大因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市场不规范,过分看重高学历高文凭,抬高门槛,造成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盲目降低成本,把有大学学历人才担任的工作改成一般劳动力顶岗,造成大学毕业生工作机会流失;择业观错位,留大城市、到沿海、拿高薪、端“铁饭碗”和吃“皇粮”,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计划经济时代、精英教育阶段的择业观,期望值过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地区的政策力度不够,有些措施落实不到位或错位;学校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桥”太窄,双方沟通不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因经费不足、教师不够、条件较差,发挥的作用有限;有些学校一味“追热点,追热门”,造成专业优势与特色不突出,学生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建议: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负责人,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省政府应尽快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有教育、人事、计划、财政、物价等部门参加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统筹解决重大问题,省教育厅也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指导机构,适应需要;高校书记、校长要亲自挂帅,组织动员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共同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将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工作质量;实事求是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量,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要停止招生,同时准确定位、打造品牌,突出毕业生就业的独特优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调整知识结构、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和落实激励政策,如对自愿到艰苦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和安家贷款;选拔一些经基层锻炼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县区政府工作;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税务、银行应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税收、优先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