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然委员论政通人和:应成“为官一任”的目标
更新日期:2005-01-07 08:47:39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稍识之乎者也的人都知道的名作,现在由江泽民同志作序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古今文学名著》中收了进去,想来各级干部也都耳熟能详了。范仲淹这篇文章提出了“先忧后乐”的命题,启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除此之外,范仲淹在这篇名作里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量的命题,这就是“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衡量政绩的一个标志。理解范仲淹提出的政绩标志,需要对“政通”的“通”字作点注释。这里的“通”是通畅的意思,指政令要通畅。政令通畅才能下达,才能贯彻。范仲淹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考察原则,对于我们仍有启发作用。政令出自上级,贯彻要靠下级,如果下级不贯彻执行上级的政令,那么再好的政令也只是一纸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政令基本上是通畅的,但仍不时出现政令不通的情况。前些年中央提出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一些基层单位对此不以为然,为了局部或小单位的利益,依然上马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到头来坚持不下去,倒闭了事,使国家资产蒙受损失,生态也受到破坏。近年来,中央一再下令不要搞什么形象工程,可就是刹不住这股风。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建豪华大广场,花许多钱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所谓雕塑,群众对此颇有意见。中央指出搞城市建设不要搞大拆、大迁、大建,可是仍有一些地方为了搞什么新的小区,“提高城市品位”,把原来已经自然形成的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小区推倒,由商业运作,重新搞房地产开发。这就是中央政令不能畅通的原因,中央政令的效果因此受到削弱。 范仲淹“政通人和”的表述,是前后紧扣、逻辑严密的因果关系的成语。在范仲淹看来,有了“政通”才能有“人和”。这无疑是正确的,“人和”在今天而言,其内涵是人民团结,有坚强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于政令不通,使中央的正确决策不能传达下去,引发矛盾,“人和”局面不能形成,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受影响。这样的事例是颇多的。对不搞大拆、大迁、大建的政策执行不力,现在造成了很多搬迁户,引发了社会矛盾。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工作方法上比较粗暴,使矛盾更加激化,社会的和谐被损害。“人和”是“政通”之后要努力达到的目的。现在一些基层执法者由于素质不高,对“人和”的重要性尚未有充分认识,而人民在这个问题上还未有更多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我以为,一些地方官,尤应把“政通人和”作为“为官一任”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以几个广场、几个标志性建筑为政绩、为形象。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达到“政通人和”的阶梯。这些都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要把它铭刻在心中。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7日 第十三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