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家提出:厚养薄葬净化闽都殡葬文化
更新日期:2005-04-05 16:54:23     
  昨天上午,福州晚报与市社科院、市殡葬协会在香格里拉大酒店联合举办福州市首届殡葬文化专家论坛。来自省、市的十多名殡葬文化专家畅所欲言,就如何提倡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殡葬应体现人文关怀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认为,中华民族崇敬祖先,重视对死者的追思,殡葬应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学代替人文,不能给合理的殡葬乱扣帽子,而应当尊重公众,对殡葬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及时总结殡葬文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创造出当代的、富有福州特色的、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殡葬文化。  文物专家曾意丹说,殡葬文化内涵丰富,它体现一种凝聚力,甚至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许多中华儿女不远万里到黄帝陵祭祀,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人,也是为了表现对同为炎黄子孙的认同。殡葬问题不是小事,应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革除陋习净化殡葬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省基督教协会会长林志华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777公顷,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6公顷,是世界平均数的43%。特别值得担忧的是城市扩大,土地退化、沙漠化,而且墓地的扩展还在不断蚕食我们这块赖以繁衍生息的土地。人类不允许“死人”再来与“生人”争夺有限的土地。我们要在少占地的环保葬法上下工夫,开展文明殡葬的研究,吸收欧美一些殡葬方面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殡葬陵园更能发挥休闲、教育、文化的功能,使陵园能进一步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  民俗专家方炳桂说,福州传统殡葬文化把人的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并体现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有许多值得称道,但确实存在一些封建迷信的陋习,必须予以革除。其中主要的封建迷信陋习有四:薄养厚葬,大事铺张浪费;“七七做八八烧”,大摆丧宴;大烧冥纸、香火,污染环境;迷信风水,占山挂白等。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特别是全面实行火葬后,这些陋习在市区已基本得到遏制,但在一些郊县还余波未尽,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弘扬殡葬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进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宣传教育,以净化闽都的殡葬文化。  要正确引导殡葬消费  省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说,我们倡导文明殡葬,主张厚养薄葬,对花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大搞丧葬的歪风要坚决遏制,但对适度的殡葬消费(如放电子鞭炮祭祀祖先、进行“绿色丧葬”等)要正确引导甚至可以提倡。我们要本着卫生的、环保的、经济的原则,对殡葬文化中该提倡的要提倡,该改革的要改革,该劝阻的要劝阻,使殡葬消费成为合理的消费。  市殡葬协会副会长、三山陵园董事长林军认为,现代殡葬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火化场或墓地,殡葬的“人文关怀”、“亲情文化”、“死亡教育”等文化内涵,集祭扫、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建园理念以及殡葬设备的现代化、高科技的运用等构成了现代殡葬业的经营理念。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殡葬经营者在服务方法、手段和策略上要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使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并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链接  我国民俗的四个祭祀亲人之日  在我国民俗中,对已故亲人主要有四个固定祭祀日。  一是忌日祭。它是为纪念逝者逝世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逝者的亲友聚在一起,或给逝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或向逝者敬献鲜花,以寄托哀思;或开一个追思会,看看逝者的遗照、录像和遗物等。  二是春节祭。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祭祀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牌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回家了。  三是元宵节祭。这一天,人们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  四是清明、冬至祭。清明、冬至是民间祭祀逝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人们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有的踏青扫墓,拔草除尘、清洁墓地;有的到陵园的骨灰寄存室,看望已故亲人,寄托哀思。(记者陈长森陈建国摄影报道) 来源:新华网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