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政协概况
政协资讯
政协会议
民主监督
政协提案
会刊杂志
榕树下
委员风采
社情民意
政协资讯
政协在线
图片新闻
为建设新农村的长远计 高等农业教育亟待加强
更新日期:2006-04-07 15:17:37
全国政协委员金道超
实现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强农”。
在我国农村近九亿人口中,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接受高等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只有67万人,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为主的省级涉农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许多县没有高级农业科技人员。
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及其他义务教育保障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在2007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农村人口尤其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将有望快速整体提高。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在历经约10年包括管理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后,高等农业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呈现被削弱的趋势:农业主管部门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有所削弱;许多农业高等院校经合并而为综合性大学后农科类教育受到削弱;农科类高职教育也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整合或专升本的热潮中被削弱。
高等农业教育的走弱态势与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
的新形势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建议:
1.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高等农业教育并明确应采取的切实措施。
2.由国家统一制定适应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
的人才规划,以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直接从事
新农村
建设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
3.国家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也应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指导,与教育部共同制定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4.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每个省(市、区)的1至2所涉农高校建立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畜禽规范化养殖等)实训基地,承担培训农村适用人才的任务,同时发挥强化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5.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的布局上向农业领域和涉农高等院校倾斜,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农”创新人才及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力。
为建设
新农村
的长远计,高等农业教育亟待加强。
来源:
人民政协报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