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影响下的浙江经济为何增幅不减
更新日期:2003-07-16 14:46:04     
虽然遭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但浙江省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20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曾经被认为受冲击最大的外贸,出口也达到了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9%。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隐藏着浙江人在危机面前的那份自信与从容,以及这个经济大省的强大应变力。  “切不可白白浪费这几个月” 把非典危机转化成企业发展的转机、商机和契机,正是浙江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非典疫情发生之时,身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民营企业家徐冠巨反复提醒业内的一句话就是:“要抓住机遇,切不可白白浪费这几个月。” 回顾浙江经济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这种现象:在经济大势低迷之时,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治理整顿、90年代中后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正是浙江经济迎头赶上的时期。如今,浙江省的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第4位。 经济界人士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已经占据浙江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依靠自身灵活的机制,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赢得了发展先机。浙江民营企业自身的资金比较厚实,市场的开拓能力比较强,这些优点一旦在大环境发生变化时,就凸显了出来。 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说,非典的冲击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等行业,由此带来的某些农产品“卖难”和工业品滞销等问题,也会在一定时期内显现出来。从疫病的影响看,其带给全国各地的影响大同小异。但对于有着强大应变能力的浙江来说,有能力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市场致胜之术在于变招 非典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一度对我外出人员进行入境设限,一些外贸企业参加国际会展的渠道受阻。而作为绍兴这样年外贸自营出口额已近15亿美元的出口大县来说,一旦与海外的商贸关系发生阻隔,后果不堪设想。对此,绍兴等地的许多企业处变不惊,在市场上进行了变招。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归纳为“四招应对”: --“三通三不断”。与海外客户通信、通电、通情,订单不断、信息不断、渠道不断,千方百计防止客户资源流失。全县400多家从事外贸的企业为留住客户,不遗余力地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进行联系,宁愿少赚一点也要保持业务不断线。“雄峰”“华天”“中清”等一些出口大户采取这些办法后,到6月前的外销合同已基本落实。 --借助外力。聘请国外代理商,代表绍兴企业参加国际展销会。如“天龙”公司从去年起就与韩国一家纺织品营销网络公司进行联合,由这家公司出面接单。今年,这个合作伙伴已为企业带来三分之一的订单。 --“化整为零”。在政府部门难以大规模组织出国参展的情况下,绍兴县的许多企业通过外商渠道,间接报名参加国际展会。“永通”“精功”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则派出外贸人员赴设限国之外的国家参加各种展会,绕道推销,接洽了一批新合同。 --“造船出海”。绍兴县有50多家企业在境外办了公司,这些公司如今成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成功地绕过了一些国家对我设置的“非典壁垒”。如“亚太”公司通过设在法国的公司把最新款式的纺织品小样以国际特快的方式寄给外商,一次性接到订单200万美元。  电子商务逆风飞扬 通过网上谈判,浙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天圣”公司在客户最少的4月份,获得了460多万美元的订单,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二成以上。尝到甜头的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可以预见,非典过后浙江必将迎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时期。 果然,在非典疫情刚刚过去之时,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网交会--浙江网交会就在6月15日开张了。20多天来,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5000多家企业在浙江网交会上摆开大卖场,累计超过1500万人次的海内外客商点击网交会参展企业。 仅半个月里,地处偏僻的浙西衢州市参加网交会的企业共与客户成交7453万元,其中已经交货的有2426.5万元。 如今的浙江,企业的网上交易已形成风气。尽管在开始时,许多人对这种贸易方式不很习惯,尤其是在纺织品交易上,由于外商要对产品的手感、质地和色泽等进行分析,不少企业一时感到难以使用电子网络。但当非典来临时,大家很快便发现,一些从来不搞电子商务的企业几乎觅不到商机,甚至坐失了合作伙伴;而那些电子商务开展得红红火火的企业,依然客源不断,信息渠道畅通。 在浙北,电视会议商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被成功地应用到非典时期的招商引资中。德清县4月份共引进总投资超40多亿元的5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60%以上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达成的。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