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16市同做六件事 市长峰会热点解读
更新日期:2003-08-16 10:24:18     
浙江在线8月16日消息: 共享世博经济大蛋糕 十六城市同做六件事   参加“长三角市长峰会”的16个城市领导人今天上午联合发表了共同意见,提出从现在起,要围绕世博经济,按照“苏浙沪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所明确的重点,共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筹建“世博会”长江三角洲工作机构。以现有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依托,联合成立“世博会”长三角工作机构,负责协调各方关系,共同推动世博经济发展。  二,大力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衔接。根据“世博会”规划和各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交流协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软件”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促进区域内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新型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三,共同构建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建设,推动沪杭、沪宁等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跨江跨海大桥,尽快形成区域内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立体化交通网络。  四,全面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联合制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计划,沿江和环太湖城市,要联合做好长江和太湖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为“世博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深入开展专题合作。围绕“世博会”,共建长江三角洲信息平台,共建长三角人才资源服务平台、长三角旅游共同市场、长三角招商引资平台,联合在国内外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向世界展现区域内有影响的产业园区、工业走廊和企业集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先进技术和国外资本。  六,努力提高市民素质。联合宣传“世博会”,进一步扩大“世博会”影响。共同制定《全面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活动方案》并在各城市实施。广泛开展以“举办‘世博会’我们都是主人”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推广普通话,开展常用交际英语教育,展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文明风貌。  企业家记者蜂拥市长峰会 长三角16市签约投资172亿    今天上午,备受人们关注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在南京拉开帷幕,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和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市长汇聚南京,共商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大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等出席了开幕式。南京市代市长蒋宏坤致欢迎辞。会上,与会代表表决通过了《关于同意接纳台州市加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意见》,16个城市签署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就筹建“世博会”长三角工作机构、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衔接、共同构建区域交通网络、联手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专题合作、提高市民素质等六项内容达成共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看中国,中国的发展看沿海。沿海经济,主要表现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些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长三角地处我国沿海、沿江两大发达地带的交汇部,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去年经济总量第一次超过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去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1/4,已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本届长三角市长峰会引起周边城市的广泛关注,武汉、淮安、马鞍山等城市的市长以及长三角地区180名知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也列席了会议。  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峰会让他们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长三角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家参会热情这么高。原计划开个200人的会议,邀请100家企业负责人列席,结果有500人报名,其中要求参会的企业家有172人,到昨天下午已报到的政府代表125人,企业家182名,其中市长就来了18位。第二个没想到是要求上会采访的新闻记者人数这么多,光登记的记者就有57名,除了国家级的媒体外,还有江、浙、沪三省市的省级媒体,以及参会各市的媒体也都悉数派人前来采访。引人关注的是仅港澳地区就来了12人。第三个没想到是会上签约的项目这么多,16个城市30个项目联合投资总额有172亿元之多。  长三角旅游“一家亲”    在今天举行的长三角市长峰会上,打造区域旅游圈成为一个重要议题。16市市长在共同谈到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时形成共识:共建长江三角洲旅游共同市场,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互补,提升区域旅游圈竞争力。  昨天下午,舟山市副市长竺园在湖滨金陵饭店向记者谈起共建长三角旅游共同市场的问题时说,长三角的旅游资源首先要打品牌,如舟山在打“海天佛国、舟山群岛”的品牌,但交通成了舟山旅游发展瓶颈,现在正在做“海陆相连”工程,完成后长三角内任一城市到舟山都会很方便,这样舟山的旅游才能融入到长三角旅游圈中。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互补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更希望克服地域障碍、交通、规划和信息障碍,寻求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区域的联合和合作,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充分利用三省市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携手开发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市长们认为,长三角的经济实力是无可置疑的,长三角的旅游经济分量更是可圈可点。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级AAAA景区,全国双百强旅行社三分之一席位和总量20%左右的旅行社,占有全国“半壁江山”的星级宾馆——更重要的在于,这一区域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开拓性,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活跃的体制、机制优势,为长三角旅游经济圈的打造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市长峰会热点解读    14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负责人。  会议重点讨论和解决了什么问题?  本届会议重点讨论和解决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什么和怎样合作,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具体内容有八个方面:1,培育建立区域性科技市场,加速科技交流和合作的步伐;2,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大流通格局;3,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进程;4,配合国企深化改革,联手推动产权交易;5,共筑信息平台,加快信息化步伐;6,联合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7,联手实施环境保护国策,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8,抢抓机遇,推动区域现代物流产业的大发展。具体做法是:1,加强区域内的整体规划功能,特别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圈建设和构筑大都市带,以及推进政策制度接轨,加强长三角地区整体规划功能。2,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开放型的步伐,放手吸引外资,民资,外地资本进入“长三角”;3,进一步加强有关领域合作的软科学研究。  从上一次峰会到今天,长三角一体化进步最大的是哪些方面?  从上次峰会到今天,长三角一体化两年来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苏、浙、沪三地高层领导协商机制的建立,为16城市市长协调会指明了新的方向。过去是16个城市自己动手,高层没动,现在是上下互动,16个城市的合作必将开创新的局面。长三角正在成为人们新一轮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比如,在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促进统一大市场发育和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现区域信息共享,参与西部大开发,以及建立合理分工、错位竞争等方面都会有新的动作。  最需要推进而实际进程不理想的是哪方面?  从上次峰会到今天,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不足,既有体制上的障碍,还有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努力。此次南京峰会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对南京峰会的最大期望是:思想再解放一点,认识再提高一点,合作步子再大一点,措施再实在一点。要重新认识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在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应是要素的重新配置,而是如何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政府的定位是研究如何创造公平、公开、统一的竞争、合作环境,而不应干预企业的投资、投向。  在务虚和务实两方面,希望各解决什么问题?  在务虚方面:主要是提高认识,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上来。围绕上海“世博会”开展的专家论坛,就如何发展“世博经济”给人们以新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  在务实方面:主要是推进“五个共同”:共同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衔接;共同构建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共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共同开展专题合作;共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投资新环境。  长三角“一体化”给南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一体化”?我认为,“一体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与地区之间各种要素能够无障碍流动的环境。它强调的不是要素如何配置,而是注重“让要素如何自由流动”。就一体化目标而言,这应是区域经济的理想追求。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强调的是不同地域在税收、产业政策、企业收入、法律框架等方面,实行政策的均一化,成为长三角的“政策洼地”和“投资福地”,而不是某一城市的“洼地”,使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在流动中,更多的受市场因素支配。南京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这个大环境,因此,由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各城市合力打造成了一个较高的经济发展平台,南京才得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在中央作出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们围绕沿江开发,进一步明确了南京的城市定位:“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按照这个定位,南京将放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处理好沿江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呼应上海、接轨长三角的指导思想,从多个方面加大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接轨的力度,实现共赢。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娟子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