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面对机遇——来自“华峰集团”的报道之一
更新日期:2003-08-19 08:45:59     
位于瑞安的“华峰集团公司”组建于1994年,在温州这个民营企业集聚的地方,它的知名度不算太高。可10年拼搏10年发展,今天的“华峰”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900多员工的企业,去年创税9000多万元,人均创税1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20万元。 这是一个最能说明成绩的数据,那么,华峰的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机遇与“功勋” 在去年温州举行首届轻工产品博览会期间,市政府表彰了100家“中国鞋都功勋企业”,“华峰”作为唯一一家不生产鞋的企业入围。 这份殊荣对“华峰”来说当之无愧,到目前为止,它已为温州1000多家制鞋企业提供了聚氨酯鞋底原液,使一双使用聚氨酯材料鞋子的成本从原来利用进口材料的20元,下降到6元左右,“华峰”因此促成了每年1亿双的成鞋出口。 这是“华峰”对制鞋业的贡献,但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华峰”最初的机遇,也来自温州制鞋基地的形成。1984年,“华峰”董事长尤小平注意到了聚氨酯的发展潜力,特别是1995年,温州鞋业发展迅猛,鞋用聚氨酯异常走俏,而该项目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国内技术也逐步成熟,尤小平果断抓住了这一机遇,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年产3000吨的聚氨酯鞋底原液生产线,开始进军这个当今世界最先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分子材料产业。 这次机遇彻底改变了“华峰”的命运,一家原来生产传统塑料制品的小企业也因此脱胎换骨。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它的原动力就取决于产业定位。就这一点来看,“华峰”的主动性使它能稳妥地跨过行业界限,而随后的以变应变,主轴仍然在于产业。 资本与“老本” 明确的产业定位让“华峰”走到了今天。目前,这个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其三大主导产品聚氨酯鞋底原液、聚氨酯革用树脂和氨纶,分别占据国内市场50%、30%和20%以上的份额。 “华峰”的成功,可以看出与其产业的选择有关。可把握产业机遇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环节,在确定新的发展战略时,产业提升被摆到了一个最抢眼的位置。用尤小平的话说,产业铺垫的仅仅是一个基础,企业发展只能积累“资本”而不能积累“老本”。 这一思路,也是“华峰”持续发展的“秘诀”,透过华峰逐渐完善产业的技改就能看到这点。 1995年,“华峰”用了8个月时间建成聚氨酯鞋底原液生产线,此后投资3500万元连续进行了3次技改,将原来的生产能力提高了26倍; 1997年,“华峰”看到温州制革业的主要原料合成革树脂大部分依赖进口,立即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年产2万吨的革用聚氨酯生产线,当年销售总额就达3亿多元,此后经过技改又将产量提高到6万吨; 1999年,“华峰”又投资1.6亿元,生产有“人体第二肌肤”美誉的氨纶,当年集团总销售额因此达到了10.08亿元; 随后,“华峰”又对氨纶生产线进行了三期技改,现在氨纶五期工程又已开始进行,到今年底,可达到年产万吨的规模。 从1995年至2001年,“华峰”集团已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亿多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技术创新到位更加凸现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则夯实“华峰”的发展后劲,明晰“资本”与“老本”的关系,最能体现“华峰”的明智。 扩张与提升 短短几年时间,“华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度扩张,并因此奠定了中国聚氨酯工业龙头企业的地位。 在“华峰”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飞跃,其一是由编织袋生产向聚氨酯鞋底原液生产的转型,这一产业定位也使企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其二是1997年,以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年产2万吨的聚氨酯革用树脂生产线为标志,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集团的竞争力也得到极大增强;第三次飞跃以1999年投资1.6亿元率先在浙江省内建设氨纶生产线为标志,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 这几次飞跃,在“华峰”的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峰”产业优势基础在于科技含量的提升,而这几个阶段,“华峰”在聚氨酯上游的核心技术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目前的“华峰”善处于中游位置,因为其上游核心技术大部分掌握在一些跨国集团的手中,这使得下游产业的发展、产品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这是个很现实也不容回避的问题,“华峰”确定的产业提升,就是要突破这个局限。目前,“华峰”决定投资氨纶的上游产品PTMG,目前已计划投资3亿元与日本三菱化学合资或合作,实施PTMG以此填补国内空白。当然,这个必然的选择对“华峰”来说,仅仅是开始,产业提升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回避,但“华峰”从来没有回避。而正视不足,将意味着“华峰”集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飞跃。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记者陆剑于 蒋浩洁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