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是什么热了长三角?
更新日期:2003-09-15 08:12:38     
2003年,在长江三角洲,先是此起彼伏的专家论坛,“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等,新概念新主张频频见诸报端;尔后是党政代表团高频率的穿梭互访和跨地区招商推介,更有实质性的行业性结盟,刚刚签订人才互通,又传旅游无障碍,质监互认紧随其后;各类企业在长三角诸城市间的投资并购,更是出手不凡,动辄数亿元! 专家引导,民间推动,政府促成,近年来一直坐而论道、可望不可及的“长三角一体化”,在这股热旋风中明显加快了步伐。 投资热、路桥热、一体化,三大热流 纵观长三角热,热在引资与投资,热在以路桥为代表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热在区域经济互动的宣言与行动。 作为中国吸引外资强磁场的长三角地区,2003年呈现一种“超强”态势:上半年15个城市到位外资123.7亿美元,同比增长60.7%,占全国同期吸引外资的4成多!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5个城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7.6亿元,同比增长47.4%,增幅最大的城市达到88.9%!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大规模的路桥建设。以上海为圆心,长三角其他14个城市都坐落在300公里的半径之内,高速铁路均可在1小时左右到达。交通设施的同城化、无缝对接,成为区域一体化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选择。 一体化不再是纸上谈兵、貌合神离。上海高层把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看作上海面临的“三大历史机遇”之一,把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作为上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接轨上海”从去年只有少数城市能接受的口号,迅速演变为苏南、浙北城市群的集体意志。长三角15个城市的政府首长,还有人事、技监、科技、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民营企业家,不约而同地在南京、杭州等地聚首,共商合作联动大计。 全球化、市场化、世博会,三大动因 事实上,长三角热并非自今日始。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理想靠行政强力推进,终于无功而返。人们说,今度长三角热,是资本先于概念,市场先于舆论,企业先于政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被视作一个重要的契机。人们开始反省对企业、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诸侯经济与全球化的不相融,为长三角一体化展现了不可违逆的前景。 其实,就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之前,市场和资本早已无视区划屏障的存在,春潮涌动。最显著的标志是民营企业的崛起和扩张。它们在本地做大,然后纷纷把总部迁到上海,或者在上海建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仓储中心。这种态势催促着上海人加紧构建投资、金融、商贸、信息、产权、技术、人才、法律、物流等各种服务平台,让上海更像长三角的“领头羊”。 2002年底,上海依托长三角,借力全中国,成功地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世界级城市的目标,7000万客流的预测,更激发了周边城市对上海的想像力,激活了长三角地区的联动欲望。 珠三角、京三角、东三角,全国背景 长三角热的背后,实质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趋势。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加快形成。今年以来,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区以外,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也鲜活亮相;东北经济区借助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整河山;在安徽、江西一些比邻长三角的城市,今年来纷纷打出“长三角牌”,寻找机会,争取融入。 正是这种寻求区域合作优势的全国性热潮,使长三角成为热中之热。先行一步的长三角,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上的产业分工,长三角城市间的市场准入和资源整合,以及长三角还面临的诸如产业同构、无序竞争、地方保护等棘手的难题,都是人们关注长三角的理由。人们期望长三角能够通过解答这些难题,为其他区域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标本,期待长三角热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雅妮罗新宇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