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楼市隐含“香港影子” 需防泡沫刺破
更新日期:2003-10-30 08:46:27
细心的市民也许会发现,近期以来,在来势汹涌的外地楼盘大军中,香港的楼盘也露出了身影,如不久前来温推介的恒基兆业地产。 虽然说,香港和温州并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城市,但是从香港楼市的数十年发展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温州楼市和昔日的香港楼市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观察香港楼市一些颇有意思的现象,再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温州楼市,其实也有不少值得警醒和借鉴之处。 温州楼市隐含“香港影子”? 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杨龙光曾分析称,从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发展经历看,房地产短期内发展过快或过热,最终超过市场需求承受极限,是楼市大跌或崩溃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香港楼市在达到高峰之前,曾表现出过热迹象:房地产投资在短期内不断扩大,各种资金大量涌入,直接推动房地产,特别是土地价格的快速上升,致使商品房价格随之上升。另外,大量资金中不少带有投机目的、虚盘买卖、恶炒楼花由此而滋生,而最终又成了泡沫。据媒体报道,1997年前香港楼市一直暴涨,买家收入根本赶不上楼价涨幅,楼盘开售时基本都有炒家通宵排队等房号,这些空手道者一个房号通常能赚10万-50万港元,但金融风暴后,香港楼市形势急转,炒楼者也基本销声匿迹。 从香港楼市再回头看温州楼市,爆炒楼花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并且有不少代理商在推介外埠的商铺时,不时地引用了香港楼市崩盘前常用的手法,如某些商铺为投资者承诺各式各样的投资回报率,而事实上是让风险由投资者一个人来背,代理商玩的只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游戏而已。 但是,温州楼市和香港楼市不同的是支撑楼市的各自经济框架不同,市民的投资理念不同。 另外,温州也不可能爆发像金融风暴一样的经济危机。 温州楼市会出现低谷否? 香港楼市的发展经历,证明了经济波动的周期总是可能会把低谷抛出来,那么,温州楼市会不会出现低谷? 业界人士认为,指望市场总处于稳步上升不惊不险是不可能的,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有着无法克服的周期性。市场经济有着它自身发展的周期性,这是因为它的运行过程中有着形成这种周期性的机制。 而温州楼市也是一个市场,既然是市场,总是有市场规律。加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埠或市区附近区域精品房产的涌入,使得狭义上的温州楼市的资金支撑力度变得不再雄厚。 对此,有关人士声称,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断定温州楼市有无低谷,何时出现低谷,但是透过香港等地的楼市的发展经历,有几种隐患,我们不得不防:1.有不少需求是靠贷款支持,个人贷款监管不严。 2.资金流向其他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投入到外埠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上的资金增加,将可能让温州的房地产市场出现空置现象。 3.有部分开发商盲目乐观会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开发价高、面积大的高档楼盘,使供求结构失衡。 4.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买地,随后又卖给另一家获取暴利,使土地市场的管理变得无序。 庆幸的是,市政府对此已作出相应措施:针对炒楼花的情况,对以各种形式或名目收取订金,而造成大量未达到预售标准的楼盘,加大查处力度;依法查处违规开发的建设行为,重点查处集体土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以及在旧村改建的开发建设中的不规范行为,加快拆迁安置房回流安置的建设速度,推行廉租房,让居者有其屋。 香港楼市的成熟做法 与以往几次到内地推介的时机不同,这次恒基兆业来温推介的背后,是香港楼市的逐渐回暖。 据了解,随着香港政府对楼市大环境和房屋政策的改变,香港楼市已开始复苏,而其间的做法,对温州楼市也有所借鉴。 一、居者有其屋计划。目前,香港私人物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价格出现恶性竞争,因此,政府房委会在过去数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幅削减调整房屋的兴建量。 二、资助置业贷款计划,房委会推行置业贷款计划,帮助符合资格的低收入家庭置业。 三、租住权管制,为使私人楼宇租赁市场回复自由运作,减少转租的难度,政府尽量全面放宽私人楼宇的租住权管制。 四、控制楼盘炒卖。政府实行一系列打击炒卖楼盘的措施,保障消费者利益。 五、租住公屋兴建计划。在未来数年内,政府每年将兴建2万多个租住公屋单位,政府将密切监察各项因素的发展,并每年作出调整,以落实政府对真正有需要人士的承诺。 相关链接:温州楼市的香港借鉴 其实,香港楼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具体而微地表现在香港人对房产的投资上。 有媒体报道称,香港某著名歌星在1997年以七成按揭、分20年供款的方式以4800万港元购入某香港豪宅,每月还款额达29万港元,然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香港楼市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楼市从过去的高峰疯狂下跌。在这种形势下,该歌星不惜半价出售,但无人问津。而当时买楼的一般中产阶级市民,也被深深套牢的大有人在。 当时有业界给香港人算了一笔账,假若付30万元、贷款70万元买下了100万元的住宅,加上利息要还银行至少80万元左右。可楼市一不景气,100万元的住宅只值50万元了,即使50万元出手还可能卖不出去,这时,你等于花30万元,加上借的80万元,也就是110万元买了50万元的东西。 香港人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所经历的,是房地产泡沫刺破的典型例子。 温州楼市自1999年下半年回暖后,不少业界人士曾乐观地认为,房地产业至少可以火七八年,从价格收入来看,理论界流行房价与家庭收入5- 7倍之说,以2002年温州住宅的平均价格5232元计算,80平方米的一套住宅价格约为41万元左右,而按2002年温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1元,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46399元计算,房价收入比约为9:1,而按照目前温州的普遍房价来看,80平方米左右的市区房子,没有50万元的话,似乎是拿不下来的。因此,从增长速度的比较来看,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不如房地产投资的增长。 这种增长是否意味失衡的发生,香港楼市的教训会不会在我们身上重演,值得思考。 来源:温州新闻网 作者:吴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