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报告艾滋病感染者549例
更新日期:2003-12-01 10:41:02
昨天早上,卫生部门公布了我省及杭州市的艾滋病疫情:到2003年11月29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549例,杭州市为188例。吸毒、性传播成了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杭州、温州的报告感染人数相对集中,青少年正成为艾滋病新的感染人群。 据省卫生厅通报,到2003年11月29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549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8例,死亡46例。报告较去年同期报告数110例上升27.27%,新报告艾滋病病人23例,死亡6例。到11月25日,杭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累计(1985-2003年)188例,今年新增48例,病人12例,死亡11人。在杭州,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吸毒(特别是经共用针头注射式吸毒者,占70%以上,)、地下输血和卖淫嫖娼者。年龄在17~35岁占多数。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知之甚少,很容易成为新的感染者。 来自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情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男女比例为3.95:1;病人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年龄组占75.05%;以外省户籍流动人口为主,共390例,占71.04%,本省户籍138例,占25.14%。艾滋病传播途径以静脉注毒品传播为主,占51.18(281/549),异性性传播占24.77%(136/549),采供途径传播占8.92%(49/549),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占5.28%,母婴传播1例,不详的有9.65%(53/549)。 从今年的报告看,我省的艾滋病疫情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上升;三种传播途径均存在,但以血液传播为主,其中静脉注射毒品占的比例较高;感染人群以外省流动人口为主,主要来自新疆、广西等省吸毒者;全省11个市均有疫情报告,杭州、温州的报告感染人数相对集中,呈局部集中流行的态势;高危人群中危险行为发生率有上升。——————————————————— 艾滋疫苗明春有望人体试验对话 ——浙江大学“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于晓方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今天是第16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话题又一次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到底如何?什么时候我们能有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与世界相比,中国的研究处于怎么样的位置?昨天上午,记者采访了国际最权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球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干预项目中国地区负责人,艾滋病研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国内第一人,浙江大学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于晓方教授。 记者:疫苗始终是对付病毒的首选方式。从艾滋病毒被发现那天起,各国的科学家便展开了一场研制艾滋病疫苗的竞赛。我国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进程如何? 于教授: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疫苗研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投入临床试验的有20多种疫苗,但还没有获得成功的。现在国内现在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至少有10多家。 目前我的研究成果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临床研究,以检验疫苗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也是目前中国惟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的项目,审批后最快于明年年初就可以做第一期人体试验了。 记者:11月中旬,美国和泰国官方批准的第一个三期人体试验的艾滋病疫苗在泰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受挫,我国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否比他们的更先进? 于教授:泰国的失败的确让大家都有一定的担心,但我国进行的新一代疫苗研究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疫苗研究设计是在系统研究我国艾滋病病毒基础上进行的,取材于我国的艾滋病代表毒株,针对我国人群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背景而做技术改进。新疫苗考虑更全面和有针对性。 记者:中国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还要多久? 于教授:一般来说,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分为三期,周期为5年左右,一期半年到一年之间,对健康人群进行人体试验,检验其安全性;一切顺利就往二期走,大概一年多时间,会对部分高危人群做试验,主要是检验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三期是最关键的,即临床试验,就是检验它对高危人群有没有可能预防艾滋病的感染。预计我国进入临床应用可能还要等上七八年。 记者:新的疫苗如果出来,价钱怎么样,老百姓能承受吗? 于教授:大众不能承受的疫苗不是成功的疫苗。做疫苗就是让老百姓可以承受,而且,疫苗也不能经常用,用一次即使不是终身,也起码要用很长时间。疫苗肯定比治疗药物便宜,最贵的疫苗也应该比治疗药物便宜,目前估计完成艾滋病的全程免疫接种不会超过100元。 记者:中国已经进入艾滋病发病的高峰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对于身边的艾滋病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 于教授:通过普及预防知识和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使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积极行动,自重自爱,远离毒品,拒绝性滥,在关爱自身健康的同时,关爱家庭,关爱社会。但是,传统观念也阻碍了社会对艾滋病人的理解、宽容和关爱,常把艾滋病和道德伦理、生活作风联系到一起,对艾滋病人及家属鄙视、歧视,使一些艾滋病人拒绝承认患病并拒绝治疗,许多有危险行为的人也不愿接受专项检查,从而增加了有关部门对传染源发现和管理的难度。这不仅不利于艾滋病人的治疗,影响患者家属的生活,还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从而易引起患者对社会的仇视和报复,继而恶意传播。全社会在关注艾滋病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让人们逐步了解艾滋病,渐渐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偏见和歧视,以利于艾滋病的控制与消灭。 ●人物背景 2003年11月7日,于教授作为浙江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论著“Induction of APOBEC3G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by an HIV-1 Vif-Cu15-SCF Complex ”。其成果被浙江大学科技部推荐为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候选项目。 浙江大学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球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干预项目中国地区负责人。 艾滋病研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国内第一人。 浙江大学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人,是我省高校首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教授。 哈佛大学科学博士。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周韬 本报记者 许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