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资源加合理利用 浙江反思“成长的痛苦”
更新日期:2007-01-22 16:43:23     
www.zjol.com.cn  2007年01月22日 09:43:4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工厂林立,机床轰鸣,经济快速发展。
  废气喷吐,污水横流,森林和土地大量消失。
  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这种“以资源换发展”的经济粗放增长格局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促进了一些地方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的需求从温饱向更高生活品质发生变化,很多地方开始对这些发展带来的问题感到困惑,出现了“成长的烦恼”,甚至是“成长的痛苦”。
  如何给“成长”止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在市场大潮中喝了头口水的浙江如今也率先开始反思。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企业界的诚意和努力当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
    市场机制为何在资源配置前“钝化”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一般理论,计划经济才必然导致普遍的资源粗放利用和低效率,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效利用资源、集约发展的体制基础。依此推论,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市场机制发育成熟的地方,资源配置应该比较合理。让我们来看看堪称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成熟的地区——浙江省。
  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2.1%,居全国各省市区的首位,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浙江经济在实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各种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现象。
  据悉,浙江的能源消费总量正逐年扩大,电力消费强度逐年上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及煤炭、电力、石油三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年来都呈现上升态势。2000年全省每亿美元GDP的能源消费量为7.7万吨标准煤当量,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48万吨标准煤当量,高收入国家约为2.9万吨标准煤当量。
  此外,近年来,浙江的投资率持续上升,投资效果系数却有所下降。
  近20多年来,浙江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8.8%上升到2003年的53.2%。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却呈不断下降的态势。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由在“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16、1.78和1.39亿元,提高到“九五”和“十五”前三年的3.71和3.38亿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在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快速赶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成为浙江人当下仔细琢磨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浙江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相对而言,在中国的很多地区,这种经济粗放增长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损害要更严重。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