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完善工作机制 改进工作方式 拓展工作渠道
更新日期:2008-02-02 09:05:30     

    十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全国政协主要任务,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央领导同志对部分视察报告的重要批示,使许多视察成果转化为党和政府决策参考。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直接指导的、亲自策划并率团视察,使视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使视察组织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专门委员会的配合与协作,使政协视察整合力量扩大了效果。
  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 深入现场视察工作围绕国家大局关注民情民意
  五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进行视察调研,积极咨政建言,开展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五年间,共组织112个视察团,有18位副主席65次带团视察,2816人次的常委和委员参加,形成106份视察报告。截至目前,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及有关部委回复落实意见65次。委员们在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有些为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促进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情况视察提出的建议在国务院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体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的视察提出的六点建议,温家宝总理要求相关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许多内容被吸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快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视察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后,国务院十几个部委相继提出落实意见,推动了长江防洪、航运等问题的解决;促进黄河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察报告,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有关部委研究,其中关于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的建议已被国务院文件采纳;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视察,针对开发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金融创新、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建议,温家宝、曾培炎等领导同志批示有关部门研究,有力地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步伐。
  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关于“加大抢救和保护昆曲艺术力度”的视察报告得到中央领导重视,文化部专门研究制定规划,从2005至2009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经费用于昆曲艺术保护和发展;2005年关于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视察提出的建议吸收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察报告得到陈至立同志肯定,批请教育部认真研究并将有关建议变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工作措施;关于企业劳动关系和工会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王兆国副委员长要求全国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专门研究,进一步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和工会建设。
  在监督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方面,针对我国当前污染物排放的严峻形势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察团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用市场手段推动污染减排等建议受到重视;针对部分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向银行大量贷款问题,视察后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化解高校负债问题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针对人民政协自身建设问题,50多年来第一次进行了视察。视察团检查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情况,对新时期新阶段关系政协事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向党中央提出建议。
  在推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建议,关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生态保护和改进道轨防冻技术的建议等分别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工程影响、促进科学决策有着积极意义。
  在关注民生方面,2004年视察团为抗洪救灾及发展教育事业捐款36万元;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联合组团,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视察。视察团还积极为当地捐赠助学,帮助开展劳动力培训与安排就业,支持产业扶贫,推动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资助金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扩大了委员视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衷心欢迎。
  结合新形势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机制视察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是全国政协视察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五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坚持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推动视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通过改进工作机制,创新组织方式,使视察工作更趋成熟。
  视察工作需要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创造新办法。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研讨会,认真总结各级政协在组织委员视察工作中的新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政协系统对视察工作的认识。2004年和2005年,分别在广西、北京召开部分省市京外委员活动召集人会议和京外委员活动联络员会议,推动了京外委员视察工作。2006年以改革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组织召开了视察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开创新时期新阶段委员视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及时概括总结视察工作成熟经验和做法,将其上升为规范和制度,是有序开展视察工作的根本保障。五年间,委员视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成绩显著。《全国政协委员视察组织工作细则》,规范了组织工作程序。《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委托京外省级政协主席为当地全国政协委员活动召集人的意见》、《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政协委员尤其京外委员作用的意见》等促进了京外委员视察工作。2005年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视察工作条例》,使委员视察工作日益规范。2006年形成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委员视察工作的意见》,指出了改进和创新委员视察工作的总体思路。
  五年来,视察工作不断结合新形势、探索新机制,富有成效地开展活动。选题机制方面,分别召开委员座谈会、与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及有关部委的选题论证座谈会,主动采纳职能部门意见,使视察题目受到中央重视、部门关注、委员关心、地方欢迎;委员参与机制方面,去年打破京内外区域界线,由全国政协办公厅统筹安排全体委员的视察,形成“专家、专业、专题”组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视察质量;协调与合作机制方面,2007年以全国政协办公厅名义给有关省委、政府和政协发函,明确视察目的,协调相关事宜,效果良好;视察成果方面,根据每次视察的不同特点,通过会议发言、提案、信息等方式多渠道转化视察成果。
  视察组织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视察工作。目前,视察团由副主席带队的做法成为惯例,各位副主席不仅在视察选题、拟订提纲、安排日程、形成报告等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有的还亲自起草、修改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视察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委员特长和专业优势,使他们参与视察活动每个环节,使委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进组团方式,有些团采取“一题两团”的模式,既便于委员全面了解情况,又有利于控制团组规模。
  五年来,全国政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探索委员视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创办《视察动态》,及时刊登本年度视察情况和历年视察资料,全面介绍视察工作。以委员视察工作开展50周年为契机,2005年编辑出版《人民政协视察工作五十年》一书,对50年来的视察工作进行全貌反映。2006年围绕改进创新视察工作,召开11个座谈会,编辑《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发展和探索》、《典型视察团》等资料。办公厅每年召开视察团团长座谈会和委员座谈会,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007年还给本届期间担任过视察团团长的副主席及200多位常委、委员发函征求对视察工作的意见。通过这些总结和研究,拓展了思路、深化了认识,为进一步推动视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人民政协报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