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 昨天,213件国宝在中华世纪坛开箱展出,其中,包括发现于甘肃的佛骨舍利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宝,均是首次向国人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的展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佛教艺术展品,另外一类是近年来被国家评为重大考古发现的文物。 工作人员打开3道保险门,取出舍利瓶 昨天下午,在中华世纪坛的地下库房中,工作人员打开3道保险门,取出一个暗金黄色的铜匣,里面是有些发黑的银椁,其中装着金色的金冠。在5、6厘米见方的金冠里,是不足3厘米高的舍利瓶。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灰白色的小玻璃瓶只有几克重,而且极薄极脆,很容易破碎。这个佛骨舍利在国内是首次展出。 金缕玉衣将被安排进“人造墓穴” 金缕玉衣也是这次展览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这件玉衣由4000多片和田玉和1.5公斤金线制作而成,其整个人形高1.75米,玉片光泽度非常好。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展部主任杨阳介绍,该玉衣在质地等方面均超过了之前出土的马王堆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已经发现的质量最好的玉衣,“看这些玉片,就像新的似的”。 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有别于一般的展览,展柜上是磨砂玻璃,只有展品的位置有窗口供观众参观,同时,金缕玉衣将被安排进“人造墓穴”,观众通过墓穴墙壁的观望口才能欣赏到玉衣,而佛骨舍利也被安放到了一个专门的小屋里,每位参观者要排队入场,每次限进一人,每人只能停留30秒,以保护文物。 考古新发现将每4年集中展示一次 这次的国宝展是继2000年世纪国宝展之后的又一次国家级文物大展。所有的展品都由无酸纸包裹。据了解,此前这些展品曾在日本举行半年展示,有40万人次观看了展览,当时的保险金额为十多亿人民币。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世纪坛在5月3、4日两天将邀请国内著名鉴宝专家为观众免费鉴宝。为了保证鉴宝的质量,一天最多只能有800名观众参与,每人限一件物品。此外,世纪坛决定,今后将每4年把全国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做一次集中的展示。 ●观展提醒 展出时间:4月26日至6月15日 展出地点:中华世纪坛 票价:每人50元(老人、学生凭证每人30元) 人数限制:每天鉴宝者限制为800人 ■展览看点 ★看点一:透过“宝函”看“舍利” 佛门高僧的遗体焚化后会留下舍利。此次“舍利”展,将展出14颗舍利。其中一颗1964年发现于甘肃大云寺塔基的佛骨舍利形成于公元649年。这颗“舍利”被层层包装,身着五件“宝函”:第一重为“铜函”,第二重“银椁”———一个银质鎏金函,第三重为“金棺”,第四重宝函为石柙,第五重宝函则为一葫芦状的玻璃函。由于舍利绝对不能取出展示,因此观众只可通过玻璃函观看“舍利”。 ★看点二:最好的“金缕玉衣” 楚王陵的“金缕玉衣”是我国目前玉质最好的一件,于1994年发现于江苏徐州,由4000片和田玉片用1.5公斤金线串成,其保险金额高达1亿元。 ★看点三:“摇钱树”十年一遇 一棵发现于四川彭山县的青铜“摇钱树”也将出现在国宝展上。整棵“摇钱树”原高1米多,底座为陶制,目前残高只有94厘米左右,并可分拆为树枝、树叶等20—30个部分,工作人员在布展时要重新“嫁接”成树。 因“摇钱树”的材质为青铜,容易被氧化,在本次展览结束后,这棵“摇钱树”10年内难再公展。 ■展览方式 ★方式一:看舍利每人30秒 佛骨舍利被安放到了一个专门的小屋里,每位参观者要排队进场,每次限进一人,每人只能停留30秒。这样做一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舍利,二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舍利,使其不会更多地受到参观者呼出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侵蚀。 ★方式二:金缕玉衣进“人造墓” 金缕玉衣将被安排进“人造墓穴”,观众通过墓穴墙壁的观望口才能欣赏到玉衣。 ★方式三:透过磨砂玻璃“窥视” 此次展览一改以往的展览模式,而是用磨砂玻璃展柜“罩”住国宝,只在展品位置开一个“小窗口”,观众可以从中“窥视”国宝。(京华时报记者 窦楠)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