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
要重视我市民营企业外迁问题
更新日期:2005-03-11 10:14:36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现民营企业外流、外迁现象,并呈上升趋势。为提高我市经济的增长,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开展对我市外出企业的研究,寻找其解决办法。从去年12月份开始瑞安市工商联对我市50户民营企业外迁情况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这些跨省投资经营的瑞安人,在省外开办了50家企业,其中总部外迁30家,投资设立生产型企业46家 ,投资设立营销机构24家,其他投资经营11家,总投资额15.4293亿元,2004年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25.4667亿元,缴纳税收1.5586亿元。 据调查,目前我市外迁企业仅有名有姓的已达200多家,这其中不含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 ,整体外迁的企业有五十多家,瑞安企业的大量外迁,值得深思。 一、民营企业外迁的原因 民营企业外迁外投,有其合理的因素。因为瑞安资本外流已成为自身需要扩张的一种正常体现形式,是企业应对新时期的一种扩张行为,是企业在更大范围里参与市场竞争,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的表现。企业打破区域发展,择优两栖,是必然的,这其中也包括着许许多多社会的、人为的原因。 1、企业发展做大需要。企业外迁,主要是由于本地产业结构太窄,迁往中心城市,能利用当地的交通、信息、人力资源和金融的优势。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做大做强以抗衡竞争对手。在瑞安即便企业自己有厂房、设备齐全,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能服务 到家,但企业却没有适应方便自己产业发展配套诸如技术、人才、原材料、市场(客户), 因而也是难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难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还会被淘汰的危险,更谈不上做大、做强。另外,瑞安乃至整个温州城市治理方面比较落后,人才自然就引不进留不住,没有人才,企业就永远长不大,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就会愈演愈烈,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发现,原有资源已不足以保证企业继续发展,这时就开始选择了把企业重心外迁到中心城市。 2、土地资源非常匮乏。数报表明:瑞安人均耕地仅有0.3亩多一点,工业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瑞安越来越尖锐。比如,2003年的全市工业用地需求在1.5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5259.43亩。2004年由于全国土地整理,我市的工业用地指标只有6.76亩。瑞安土地资源的紧张,使众多中小企业“望地兴叹”。政府已圈定675亩土 地给华峰集团作为新的工业园,但即使是对华峰这样的政府重点关照的企业,其工业用地价格已在21万元/亩,比上海浦东整整高出一倍多。在瑞安经济开发区,其工业用地价格已达6 0万元/亩,而厂房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一般的小企业“买不起”,若在土地上投入大量资金,会使企业生产成本加大。由于土地资源过于紧张,对于企业用地,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申请不到土地,难以找到“容身之所”。“高价”征地造成企业高投入,尤其对一 些实力一般或刚刚起步的企业压力非常大,有些甚至根本无力投资建厂房。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瑞安有许多生产型企业急需厂房而又因无法解决厂房,仍挤在原来狭小而又存在多种生产安全隐患的老厂房内,从今年几起火灾事故看,也可以充分说明此现状的严重性 ,为此不少中小企业便开始考虑外迁。 3、政府之间竞争因素。地方政府意识到,凡是民营资本雄厚的地区,其就业、税收、经济 增长速度都名列前茅。为了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落户,政策优惠力度越来越大。以上海为例,一是税收政策灵活变通。比如某企业进入上海松江区投资建厂,头二年内实际 增值税仅2.1%,而瑞安为5.1%。所得税销售收入以1%带征,而瑞安以3%以上带征。在日前进区企业实际总税负率只有3.5%,而瑞安实际总税负率高达9.21%,且随时可能面临着被乱查处、乱罚款的危险,而在上海及外地绝少有这种现象。二是政治待遇优厚务实。中欧公司进入松江区投产仅半年,董事长吴国琳依法当选为区协政常委,为企业家参政议政开了绿灯。吴泰集团董事长吴敏在南汇区被推选为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企业得到应有的尊重。三是投资环境引人入胜。上海大环境的引力和服务功能的完美是难能可贵的。瑞安的企业普遍反映,在落 实 民企政策方面,瑞安并不比其他城市思想解放;在政府服务方面,却存在惩治有余引导不足, 管理有余服务不足,重查处少监督、重打击少教育的现象。由于对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 。很多企业便选择了“出逃”。 4、市场竞争的结果。同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不可回避。激烈的竞争给本来就很单薄狭窄的产业平台带来负面效应。在瑞安,大多的行业是区域性集中分布,它带来了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情况,就是低素质企业的存在,假冒伪劣商品就会存在,使一些大企业辛苦创牌5 年、10年,一朝被假冒就难以翻身。如我市有1500家皮革、西装企业,商业秘密相互渗透,价格一压再压,许多企业不堪重负。另外,众多企业的存在而面临着共同资源日趋紧张,市场日趋饱和狭小,竞争环境日趋残酷和激烈,瑞安企业家擅长的资源配置手段渐渐有点派不上用场,因为对于资本来说,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使用效率的降低。在瑞安可以调动和与之配套的资源已相当有限,而在西部地区,大量闭置存量资产却急需用资本重新调配。在那里,资本和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受到的尊重也是空前的,一些企业自然外迁前往西部。 总之,瑞安毕竟还不是一个中心城市,在人才、技术、土地征用、资源配套、市场信息、基 础设施等方面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依托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优势来继续扩展。因此,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开始选择把重 心外迁。我们认为,瑞安不可能是一个适合所有企业发展的地方。 二、对策与建议 如何避免企业外迁外投造成单向的经济资源流失,寻求一种开放经济的良性平衡,引导合理的双向流动是政府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低层次产业如果不能提升,不增强竞争能力,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的危险,因此,我们认为: 1、在资源配置上要有新突破,要重点支持和引导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在继续做大存量部分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功能性的拓展和扩张。在支持瑞安人、瑞安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想方法留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行业核心企业、重点企业,其关键环节是要给在留瑞企业有用武之地,在政策上鼓励,在配套设施上舍得大投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在土地资源上,按照合理配置的原则,留足企业用地,以情感人、以情留人,鼓励企业树立“把根留住”的理念。特别要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对 生产基地在外地的企业,要千方百计把它的总部留在瑞安,把企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 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留在瑞安,把高端产品留在瑞安。 2、营造良好的服务优势,以政府服务、环境服务和社会保障业为重点,构筑优质高效的公共性服务体系。当前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对于必须设立的审批权,也要依法进行规范,严格审批内容,明确审批条件,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时限,增加审批的透明度。充分允许当事人在审批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和公平。减少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学习借鉴上海、江苏等地的经验,进一步营造引商、亲商、留商、兴商的良好发展氛围。 3、营造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加强用地管理,构筑规范合理的土地保障体系。我市人多地少,因此,要营造低廉的商务成本、优势,加强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要保持土地供应总量,满足民营企业用地扩容需要。要从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调整农保田范围,调剂用地指标和围垦造田、土地整理等措施, 继续保持土地供应总量,并优化供地结构,重点向大项目倾斜,满足民营企业的扩容需要。 二是整顿规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产出率。制止圈占、浪费用地。要积极推行预征土地,搞好几通一平,筑巢引凤,以提高效率,实现滚动开发。制定新厂房建成后,老厂房置换 ,重新安排的政策,防止土地浪费。三是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4、营造良好的政策优势,大胆破除政策歧视,构筑统一平等的发展政策。要积极实施政策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投资政策。一是加大各级财政安排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二是实行优惠地价,对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实行特定地价、特定政策、个案处理;三是利用税收杠杆,通过减免部分所得税,提高增值税地方留有部分返还企业的比例 。要全面清除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份不平等的准入条件,要对全市市场主体设限问题进行一次大清理,对政策制定问题进行一次大集成,对投资的商务成本问题进行一次大调减,切实构筑统一平等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