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政协第十四届瑞安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就《推动老旧工业区改造 提升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议题举行专题协商。会议由市政协主席施巨耀主持,市领导林政洪、陈荣臻、姜宗羽、林邦虎、金丽云、杨成彪和王文光等参加会议。
会上,市政协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委主任黄洪勉从我市老旧工业区的现状、改造提升存在的问题、改造提升的建议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相关调研情况。
在协商讨论时,政协常委、部分政协委员、调研组成员等畅谈了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各方面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应合理调整老工业区的规划功能,编制专门的改造提升和更新规划。”市政协委员、瑞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忠传认为,老旧工业区的改造升级要充分利用零星、边角地块和闲散空置住宅用地,优化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在改造过程中有效整治工业低效用地,淘汰低效高耗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毅建议,加快研究修订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增加产业安置模式,并指定相应的安置标准;制定让利村机制,对旧村内通过拆违整理出来的多余土地,在限定工业用途的前提下,提高与村集体利益分成的比例,让村集体建设工业厂房(配套)用于出租或以土地入股,由政府统一建设运营。
“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系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市政协常委、温州振中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高峻说,目前我市大部分老旧工业区缺乏拓展空间、配套设施落后。他建议,对环绕老旧工业区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村集体参与老旧工业区改造。
“关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规定,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首次确定农村集体土地可出让、出租。” 市政协委员、浙江安瑞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大红说。她建议,对环绕老旧工业区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村集体参与老旧工业区的改造,同时可结合周边产业业态特点探索各类产业项目的供地方式,可选择有积极性、村干部班子团结的村集体做试点。
“旧村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密集,存在较多的违章建筑,其实际功能已经转换为违章工业、家庭作坊和职工宿舍。”市政协委员、浙江汇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兴兴认为,制定统筹改造机制,以一个行政村为基本改造单位,旧村改造和其周边的旧工业点统一改造,形成旧村和旧厂的“双改融合”;明确实施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工业公司、村集体组织协同推进。
市政协副主席王文光建议,专门成立瑞安市城市更新中心,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推动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的工作合力;编制我市老旧工业区改造专项规划,配套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批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示范引领的标杆项目;成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专项基金”,争取中央债券资金,加强政银合作,保障改造工作的资金需求。
市经信局、市资规局、塘下镇、潘岱街道、云周街道和仙降街道主要负责人,就意见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市委常委、副市长林政洪表示,下步,将充分吸收此次调研成果,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全闭环推进的保障体系,制订时间、责任、任务三清单,全力化解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构建全方位升级的空间体系,大力推进政府征收改造、第三方参与改造、村级集体改造、企业联合改造、企业自主改造等模式;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强化源头准入、过程评价、落后退出,推动园区产业系统性重构,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市政协主席施巨耀指出,关于“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区”的常委会协商开展得富有实效,具体表现在政府重视、选题科学和合力推进。他强调,要更加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做实项目调查摸底工作,因地制宜策划好业态和模式,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具体措施,实现老旧工业区改造“一地一策、一区一特色”。更加注重老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模式研究。要通过吸收进驻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老旧工业区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协商成果落地见效。政协要运用好跟踪调研、跟踪视察、“回头看”等形式,促进协商成果落地见效,实现由协商“议得好”向成果“办得好”转变,为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