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人董朴垞《修学庐日记》首次出版
更新日期:2025-06-04 08:41:37     

近日,瑞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出版瑞安市文史资料第六十一辑暨董朴垞《修学庐日记》。此书由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及董大江、黄振兴、应芳舟完成点校。

1748997660826.png

董朴垞写日记,始于1927年正月初一。1925年8月以来安定的项馆教学生涯,让他有闲心写日记。写日记可以反思,也有督促自己学习的意思。也可训练自己的古文写作,他显然是将日记写作当作古文训练手段来做的。从而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日睡前写日记。

1930年5月,在燕京大学国学所读研究生期间,因与老师、同学的思想产生的激烈的冲突,担心写日记留下证据,不利于自己前程,于是放弃了。《温上自传:朴垞苦学记》称:“从此日坐图书馆二楼研究室里,明窗净几,安心钻研,而日记以动笔即增愤懑,遂不写了。兴致结习,经此打断,以后虽欲记,终不成功呢。”直到1939年10月10日“双十”国庆节以后,才决心重新写日记。不过,这次恢复写日记,才一年时间,到了1940年10月1日,又停止了日记写作。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此后,完全中辍了日记写作。

1966年“文革”高峰期间,他所有稿子撕成两半,以自残的方式避祸。1968年高峰一过,董朴垞又偷偷将撕毁的日记重行整理,重新抄写。至1969年,足足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该书分成项馆时期、大同教书时期、燕大研究时期、温中教书时期四大板块,分别称为甲集、乙集、丙集、丁集。日记不全,才不足6年时间。所写数量不少了,电脑统计有31.5万。

日记“多详学问、时事、阅历者”,这是一日活动与想法的记录。他的日记多是务事性日记,偶尔也灵感记录,有自己想法的记录。是研究董朴垞人生史、相关温州、瑞安等地的第一手资料。

董朴垞的《修学庐日记》,原稿5册,主要由董大江先生录入并整理,黄振兴也参与了部分稿子的录入与整理。董大江先生是在手机上完成录入工作的,前后一年多时间,其精神尤其让人感动。此次出版加速了《董朴垞国学与史学研究》的修订工作,也加速了日记的复核工作。主要用了几种途径:

一是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了解相关知识点,用知识亮点发现知识盲点,提升内容的理解力,进而发现句断的错误,文字的错讹。二是通过某些摘录内容的应用,提升标点能力。稿子形成以后,就是一个整体,不易发现问题。读者在使用中,会发现某些内容的微观标点问题。须有深度研讨,才有正确的点校。通过对《董朴垞国学与史学研究》所摘录的材料进行局部性消化研究,会发现标点上的小问题。三是用关键词搜索法,促进局部修订。个别人名、书名之类,通过全文搜索,可发现彼此的矛盾。如吴至甫—吴挚甫,张宋卿—张宋庼。查原稿对,应属不同识别问题。最后,剩下个别疑难句子,与原稿进行核对。不通字的核对,数量少,容易接受。如果全文核对,工作量太大,难以接受。这样,审核速度快,正确率也高。

1748997676979.jpg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