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牌”温郁金采收机诞生记
吴文庆
温郁金是药材“浙八味”之一,根据药用部位与加工方法不同,可得“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3种药材,均被《中国药典》收录,且作为重要中药材被列入浙江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陶山镇是“浙江温郁金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温郁金生产基地。作为温郁金家族里的“道地种(zhǒng)、道地种(zhòng)”,陶山的温郁金一直名声在外。如何从金饭碗里淘出“金”,让温郁金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一剂“良方”,这是摆在政府、农户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市、镇等各级领导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陶山温郁金的种植、产业化发展。2022年3月,正值新冠病毒肆虐,市政协副主席王文光带队到陶山等地调研,长期在农口工作的王主席看到当地温郁金“低、小、散、乱”的种植局面,便找来几户种植大户商量,探讨能否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身为政协委员的我,也是其中的大户之一。
身为土生土长的陶山人,我对陶山温郁金的种植、产业化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2022年7月18日上午,我直奔市府大院,冒昧地敲响王主席办公室的门。公务繁忙的王主席见眼前的不速之客,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接待了我。那天上午,我像竹筒里倒豆子一般,一股脑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包括连片规模化种植、产业链延伸、机器换人、降本增收等等。想不到,我畅聊的一些想法与王主席的意图不谋而合,像研发温郁金采收机的想法,当即就获得王主席的肯定支持。
温郁金根系极不规则,根长达五、六十厘米,农民要靠锄头和手一点点刨,稍有不慎容易伤着温郁金,影响药材品相。采收难度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采收耗力费时,挖掘的人工成本非常高。一亩地要十几个人挖一天才可采收完毕。采收难一直成为制约温郁金规模化种植的一大瓶颈。随着规模化的种植,通过机器换人,破解采收难题,以求降本减负增收,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在从事农业之前,我曾经在机械制造厂上过班,平时比较爱“鼓捣”。面对销售旺季无法提供足够的干净甘蔗,2016年,我曾经成功研制全自动甘蔗清洗机,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当时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为此来瑞安进行一个星期的专题跟拍采访。甘蔗清洗机的问世,降低了甘蔗清洗的人工成本,成功带动甘蔗销售量翻倍增长,也更加坚定我走机械强农路的想法。
尝过研发的甜头,加上王主席积极联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联手研发温郁金采收机的事说干就干。获知此事后,市政协施巨耀主席与王文光副主席积极协调,安排温郁金采收机的款项资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领导前瞻周全的协调谋划,打消了研发团队的后顾之忧,我们只管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开干。在此期间,市政协领导多次过问研发进展,关切碰到的困难问题。正是由于市政协领导的关怀鼓励,研发过程虽然艰辛,但碰到的困难问题被我们一一化解。
2022年10月23日,令人期待的温郁金采收机样机面世,并在陶山镇沙洲村温郁金种植基地正式亮相,现场还进行了一场“人机大赛”。温郁金采收机首次进入实用环节:下地,深挖泥土,再通过特制的传送带,一边粉碎土壤、分离块茎,一边将根茎运送到储料箱中。采收机驶过之处,土地“梳理”平整。不到三分钟,机器一垄地采收完毕,同时开动的农户才拔了两株温郁金。机械化采收温郁金,效率约是人工的100倍,大幅提升的采收效率至少降低一半的成本。农户们在田头一边计算着,一边笑逐颜开。一下地就显“神威”的温郁金采收机样,陆续登上省、市各级媒体,引来一片好评。
采收机初试牛刀,便大显身手,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大家都知道,种田苦,种田累。有了这款“神器”,可以大大降低劳作强度,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知采收机下地首战告捷,施巨耀、王文光等市政协领导十分高兴,多次向研发团队表示祝贺。我们深知,新时代科技强农任重,机械强农道远。根据现场体验,我们对样机不断进行改进,优化设备装置,着力提高机器的产能效率、耐用性和稳定性。
被誉为“浙南机械工业先驱”的瑞安先贤李毓蒙,曾为他发明的弹棉机取了一个响亮的商标品牌,叫“双麒麟”。也有人打趣说,“老吴,你也给你的采收机取个名字吧!”如果也为采收机取个响亮的名字,我会不假思索叫“‘政协牌’温郁金采收机”。没有市政协的指引,也就没有这台采收机的诞生。没有市政协的大力支持,更不可能在短短的3个月内研发成功。为铭记市政协对采收机研发工作的支持,取名“政协牌”名符其实。姜宗羽副主席闻悉后,以“题‘政协牌’温郁金采收机”为题,特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予以勉励。
随着“采收难”瓶颈的打破,温郁金规模化种植也在加快提速。目前,我们在市政协的帮助下,正在谋划推进温郁金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修炼“淘金术”,深度开发温郁金系列产品,开辟中药材“致富路”,力争鼓起农户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