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统筹完善管理以创新的精神兴科教——聚焦十届全国政协二次常委会议热门话题之六
更新日期:2003-07-15 12:11:39
在本次全国政协常委会上,怎样保障政府科教投入到位仍然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更多的委员呼吁,教育、科技的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理顺,要向管理要效益。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政府”的概念在这次常委会上被强化,科教界的委员们认同这样一个道理,政府不能包打天下,科技部和教育部都面临着职能上减负的问题。 博士点的审批、科研项目的申请,跑部“钱”进的事实让常委们痛恨甚至愤怒,神圣的科教殿堂被玷污了。该不该设博士点、设多少个、招多少人全被政府垄断性的控制,而政府垄断行为的背后是权力寻租、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或形式化的应对,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精神难以养成。委员们呼吁,政府应该注重于科教方向、目标,宏观政策、法规、原则,发展规划和导向机制的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的组织和指导。具体的管理事务则应下放到学校,如职称评定、专业设置、研究生的招收等,不同水平的学校和专业学科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标准,强求一律的僵化管理不仅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也约束了高校的发展空间。 科研机构的成功转制给教育界的委员以启发,这次会上,有委员建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政府财政又捉襟见肘的今天,将部分学校转制民营,政府财政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特殊专业和一流大学,以形成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委员提出了发行教育彩票、加紧制定《捐赠法》的建议,以确保多渠道的科教投入。 总之,委员们呼唤一个更加理性的政府,定好位、尽到责,制定标准、理顺规则;同时能够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把社会力量能做的交给社会。 决策科学化、问责制度化小组讨论会上,科技与教育两方面的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建设科学权威的决策机制,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下面成立没有任何部门利益的国家科教发展规划决策研究机构,机构成员专职化、专业化,他们活跃在国际舞台,长期地专门从事跟踪世界科教动态和国家科教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为国家科教发展决策提出论证意见,让科教决策建立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委员们还呼吁变革科教投入机制,完善监督机智、效果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议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教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同时,坚持决策民主集中制原则,计划编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要经过充分论证,并实行决策问责制;要建立国家科教经费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机制,以及科教投入的评估制度,通过制度和法律,督促各级政府科教经费的落实、规范科教经费的使用,追踪资金的投向和效果,争取科教投入的最大效益,确保政府投入有效发挥作用。 打破壁垒、加强统筹,科教与经济协调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教育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科技领域,众多委员反映,教育与科技、科教与经济、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军口和民口脱节的问题至今仍然在科教领域普遍存在。委员们认为: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把科技工作看成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分开进行、互不搭界,产业发展需要不被科技界重视而科研成果居多又束之高阁。而科技工作本身也存在上游(基础科研)和下游(技术开发)脱节的问题,科技工作因此呈现出块分割(科技、经济的分割)和段分割(科研上、下游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委员们认为:科学和技术本应是互动的关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单就科技论科技,就教育论教育,科教很难真正为社会服务,也不利于科教本身的发展。鉴于此,委员们建议:不论是教育还是科技,不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学校,都要有充分的实践意识,国家在做科教方面的战略规划时,也要充分听取经济界、产业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管理部门的意见。 建立结构和分工合理,能够组织和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建立有力的协调机制和充分运用政策、制度和法规等手段,大力促进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努力使我国整体资源配置和布局趋于合理。 以全球视野广纳贤才委员们特别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引智工作也是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企业很重视技术、设备引进,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招商引资,而对智力和人才的引进均不加重视。建国初期的科技规划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调动了若干外国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引智"工作难度和成本都不大,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时机,委员们呼吁放眼世界,创造各种渠道、广开各种言路,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充分参与科教发展的各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