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一个发人深思的大课题———聚焦十届全国政协二次常委会议热门话题之七
更新日期:2003-07-16 14:57:3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有识之士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认识上的升华。非典过后,深入探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个大课题,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不失时机地确定了“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专题,委员们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讨论和大会发言等形式,围绕这一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委员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三个代表”重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许柏年常委在总结抗击非典教训时指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他建议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由生产建设性转变为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竞争性行业和一部分自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水利专家索丽生常委在发言中以节约水资源为例,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重要建议。他认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的国家,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节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有效措施和关键所在。  方祖岐常委认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如战争、反恐、地震等突发事件,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为此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管理机制。首先要研究把哪些问题纳入突发事件的处理范围,其次要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作出规定,第三需要立法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责任追究。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竞争力。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翟泰丰常委就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出了四点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大胆开拓创新,又要在探索中稳步发展;加快文化立法,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及其政策体系。  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和农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委员们认为,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协调,表现在诸多方面,仅从这次非典疫情来看,城市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现状相比,就凸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如果这次非典在农村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有的常委说,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脱离传统农业,转入工业和城镇。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赵勇常委建议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通过建立城乡之间人力、市场、信息、产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的良性互动体制和机制,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任启兴委员建议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促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   委员们认为,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民革中央的一份建议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关键。现在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应当转变观念,特别注意扶持和发展民营经济,并且把它作为发展西部的主体。   马志伟常委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支持的力度,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政策落到实处。西部地区要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应。   李宝祥常委对西部大开发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在会上提出了四点建议:改变区位劣势;发挥资源优势;抓好人才培养;更新思想观念。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是长远大计   委员们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这也是一个长远大计。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必须控制人口总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和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环保专家汪纪戎常委作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会发言。她认为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陈辉光常委建议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二是农业生产和开发应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进行;三是要把握好城镇化发展战略,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来自西部地区的艾丕善委员,就西部开发与环境生态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三年多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大课题。本次常委会议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待于更多的政协委员、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展开调研、深化认识,提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浙ICP备14000666号-4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 浏览器版本请用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上
版权所有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瑞安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