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加和谐的“绿色家园” ——浙江省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积极为创建生态省建言献策侧记
更新日期:2003-07-23 12:14:07
浙江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从生态的视角关注自己,关注家园。7月中旬,浙江省召开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就在动员大会召开的前两天,炎炎夏日下,为了加快推进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的出台实施,一支由环保、资源等方面专家与政协委员组成的省政协调研组,还在杭州湾海域沿岸忙碌着,他们上码头、进厂房,实地察看一些企业的排污情况。这只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积极为创建生态省建言献策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浙江省政协委员、专门委员会和民主党派通过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建设生态省建言献策,为打造“绿色浙江”抹上了浓彩的一笔。 做深一篇“水”文章兼有“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之称的浙江,人口密度是全国的3.35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制约着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们不仅需要经济发达的浙江,也需要山川秀美的浙江。为有针对性地就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切实履行职能,1999年9月,浙江省政协专门设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会围绕水环境问题连续几年开展系列视察和调研活动。2000年初,对杭州市城区河网污染及治理工作进行视察,形成《关于视察杭州市城区污染现状及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送交省政府办公厅。2000年5月至7月,针对农村面源污染和江河源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形成《关于加快治理和保护我省水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2002年5月至7月,又第三次着重就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调研,形成《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题调查报告。今年,新一届省政协人资环委员会成立后,又对长江口及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进行专题调研。这些意见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不少建议得到采纳,推进了全省水环境治理工作。 “垃圾是错了位的资源” 几年来,在每年的暑夏季节里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总有一批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顶着烈日,走进闷热的厂房,实地查看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工程。浙江省政协科教委员会、民进省委会和九三学社省委会经过深入调研,不约而同地提出,应在充分认识垃圾污染危害的基础上,把垃圾视为一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治理方针。 调研中,委员们发现,采取垃圾焚烧的处理方法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他们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路。目前,浙江省已经把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列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确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 惠及子孙的“绿色空间” 作为浙江省“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的市长助理”的吴鸿,还有个头衔是浙江省林学院森林保护所的所长,多年来,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农业界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常年跋山涉水,足迹遍及深山老林和大江源头。他们通过政协提案、党派活动多次呼吁,要把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明确为公益林,通过分层次地加以保护,以满足人类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空间”。 如今,委员的建议已经作为打造“绿色浙江”的重要举措之一。无论是在蜿蜒曲折的钱塘江、瓯江等江河两岸,还是纵横交错的国道、省道沿线,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浙江省于2001年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全省51%的林地、总计5000万亩森林被列入其中。已经启动的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现已完成封山育林2850万亩,人工造林、退耕还林38.3万亩,分别占任务数的100%和25.5%。这些生态公益林已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初显成效。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浙江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9.4%,位居全国前列。 一系列的意见建议,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浙江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年来,浙江省GDP年均增长超过10%,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反减。中科院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浙江的环境指数排名西藏、海南之后,列全国第三,从而为在全国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